每天,现代人几乎都暴露在资讯、内容、讯息的交互影响之下,过往也许我们在意的会是「透过什幺媒介接触资讯、内容、讯息」,但是笔者认为接下来也许另一件事也许同样重要「谁替你筛选/过滤资讯、内容、讯息」。
在传播学家麦克鲁汉的经典作品《媒体即讯息》一书中,麦克鲁汉认为,社会的塑造与其说是取决于沟通的内容,不如说是取决于人们藉以沟通的媒体的本质。他指出--「媒体在个人、政治、经济、美学、心理学、道德、伦理和社会等方面具有普遍的影响力,以致我们没有一个部分不被媒体所触及、影响、改变。媒体即讯息。如果不了解媒体环境的运作方式,便不可能理解社会和文化变迁。」而实际上这个理论也的确解读了当时资讯、内容、讯息唯有透过「媒体」的传播才可以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实际情况。
但在网际网路兴起并且进入 Web 2.0 之后,上述的理论也许就要作一些增补了—主要是网际网路承载量近乎无限但是媒体成本却趋近零的特性加上「使用者自製内容」平台的蓬勃发展,让“讯息超载“的情况日趋严重。也因如此,每个人在阅览这无限多的内容时,因为时间与注意力有限一定要仰赖所谓的「代理」-- 主要是提供「筛选」的作用。
而这个「代理」的角色,则可区分为 Yahoo! 所提供的「入口网站」代理、Google 所提供的「搜寻代理」与由 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性质服务提供的「社交化代理」。
也许是「所见略同」,昨天 Sting 已经写了一篇「社群媒体 vs 内容产生、传播与消费」谈相关的主题,因此笔者想借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来做譬喻: 如果把 iPhone 或 Android Phone 的 app 视为一种内容的话,那幺“内容“与媒介、筛选代理间的关係 。
所以,某个 App 要让你得以发现下载到你的手机上使用,不外乎一定要上架,并且因为够好够特别才被专业编辑发觉进而介绍,或是透过各种不同的筛选代理得以让你得知,才有机会发生。而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因为其所提供的“价值“而有因此得利的机会。例如假设你可以写出一个更好的“推荐 App“的程式,或者是结合 Social 让 Apps 的推荐更加活化等等,也许你就可以因此而获利。
在 Mobile apps 如此,在内容何尝不是?以上希望借 Mobile apps 这种“内容“的流动方式藉以表达「内容」、「媒介」、「筛选代理」间的作用与关係。不管是内容产生者、媒介经营者、以及有能力提供「筛选代理」服务的企业或创业者,都应该持续观察与思考自己在整个「内容生态系」中的定位、价值以及和其他元素间的关係,获利与机会就在其中。
MoreWith almost two decades of computer and other technology support experience, Tim Fisher has seen everything from large format floppy data recovery services nyc problems to the latest issues that plague home and business computer users.